《以宠溺太子妃》游戏攻略(溺宠太子妃 小说)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明太祖朱元璋对懿文太子朱标这个儿子绝对是没得说!从称吴王开始,朱元璋便将朱标立为了世子。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 同年便将朱标正式册立为了皇太子。在此后的二十五年里,朱元璋从来也没有动过任何易储的念头!即便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也依然没有动过立其他儿子为储的念头……可以这么说,朱标是明王朝历史上除了明武宗朱厚照之外,地位最稳固的皇太子!为什么要除了朱厚照呢?原因很简单,他老子明孝宗朱祐樘就这么一个活着的儿子。就算朱厚照是个白痴,皇太子之位也只能是他的……
洪武十年,朱元璋公开宣布:“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什么意思?“以后你们有事先找太子请示汇报,然后再知会我一声就行了!”一个皇帝,当老子能当到这个份上,朱元璋绝对对得起朱标了。自此,朱标正式成为了明王朝的“实习皇帝”!地位再也无人能够撼动。而这一“实习”,就是整整十五年。难道在这十五年里,朱元璋就不担心朱标会造反吗?当然不担心!
朱标根本没有造反的必要
朱标是明王朝名正言顺的皇太子,而且在洪武十年时还成为了“实习皇帝”。为了让一众皇子无法威胁朱标的地位,朱元璋还下令藩王适龄必须离京就藩,未经批准、不得私自回京!可以说,朱标这位皇太子几乎是“无敌”的,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只有自己的身体——能不能熬到朱元璋去世,根本不需要担心会有兄弟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众所周知,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突然英年早逝了,并没能等到朱元璋驾崩,这也是有人会问“朱标为什么不造反”的原因所在。其实,这种想法根本站不住脚。朱标去世时只有三十七岁,根本不是秦孝文王那样“油尽灯枯”的太子!秦孝文王都能等得,朱标为何就等不得?更何况,朱标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得那么早……就在朱标去世的几个月之前,他还奉朱元璋之命赴西安考察“迁都西安”的相关事宜。如此长途跋涉,我们可以合理猜测:至少在启程前往西安时,朱标的身体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从西安回来之后,朱标病了,没多久便去世了。很显然,朱标是突发疾病去世的。在发病之前,他根本不可能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早!既然才三十七岁、有大把时间可以等老爹咽气,同时又没有任何兄弟可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朱标又为何要急不可耐、冒着鸡飞蛋打的风险去造反呢?除非他脑子瓦特了,不是吗?什么也不做,只要熬死老爹,朱标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可如果造反不成,朱标想要再回头去当皇太子,恐怕就不可能了……这笔账,恐怕傻子都能算的明白!
朱元璋虽然“退居二线”却未交权
虽然从洪武十年开始,朱标便开始“实习”当皇帝了。但朱元璋并没有彻底交权,朱标不是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太上皇,彼时明王朝的皇帝依然还是朱元璋!请注意,朱元璋在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时,在最后还加了一句“然后奏闻”。什么意思?“太子管事归管事,最后把关还得是我老朱!”换言之,朱元璋可以不干预朱标的日常决策,但却拥有一票否决权。如果朱元璋这最后一关,朱标的批示就是“废纸一张”!朱标的批示只有在朱元璋默许的前提下才能具备法律效力。面对这样的局面,您认为朝臣们是跟着朱标混呢?还是继续跟着朱元璋?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给朱标的只是行政权,兵权并没有交给朱标。“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请注意,仅仅是政事而已!军队事务并不包含在其中。其实,这样的事情朱元璋的另一个儿子——明成祖朱棣也玩过。在朱棣远征漠北期间,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奉旨监国,行的也是皇帝之权。但兵权朱高炽却一直无权染指,一直都牢牢抓在朱棣手中。手里没有兵,朱标拿什么造反?靠一帮文人吗?
何况,徐达、汤和、李文忠这些人会听朱标的吗?徐达洪武十八年才去世、汤和更是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李文忠虽然英年早逝,但好歹也活到了洪武十七年……这些人,要么是朱元璋的发小、要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在朱元璋不点头的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跟着朱标起哄架秧子的。真要是朱标造反,愿意跟着朱标造反的,恐怕也就剩蓝玉和常遇春的儿孙们了……这还只是武将,藩王呢?明初的藩王们手里可都是有兵的!他们会眼睁睁看着朱标造反?或者说,他们巴不得朱标造反呢!因为只有朱标挂了,他们才有希望。换言之,如果朱标真的反了,胜算也几乎为零。除了给一众兄弟腾地方,没有任何意义!
综上所述,以朱标的地位,他根本不需要造反。整个明王朝、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几个皇太子的地位比朱标稳固的!他只要安安稳稳熬到朱元璋驾崩,那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且没有任何威胁,他又何必要造反呢?更何况,朱元璋在洪武十年虽然给了朱标巨大的权力,但他依然拥有一票否决权!而且,绝大部分兵权一直都掌握在朱元璋手中,朱标能够染指的其实很少……手里没有兵,朱标拿什么造反?不要忘了,明初的藩王们手里可是都有兵的,他们巴不得朱标造反呢!正好可以借此扳倒朱标,为自己争来一个机会。除非朱标脑子瓦特了,否则他是不可能造反的,不是吗?
首先,朱元璋对朱标并不是宠溺;其次,朱标要有实力造反,只怕朱元璋高兴还来不及呢!
重视而不宠溺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母亲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应该说,朱标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虽说他出生时父亲朱元璋还在艰难地创业(抢地盘)阶段,但毕竟已算得上是一方诸侯,再加上他嫡长子的身份,一出生就成为了将来继承父亲基业的不二人选。
对于自己的接班人,朱元璋对朱标自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厚望,并且倾注巨大心血,重点培养,早在他称吴王时,就将朱标立为了世子,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又立马将朱标册立为了太子,并配备了堪称豪华无比的名师阵容,进行重点培养,文有宋濂、李善长等,武有徐达、常遇春等,自己有时间了,还亲自谆谆教导,到了洪武中后期,甚至还将很大一部分政务直接交给朱标打理决断,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与厚望,很显然,这些体现的并不是宠溺,而是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继承人所付出的努力。
满意又担忧
朱标也确实没令父亲失望,在父亲的着重培养之下,他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尽显明君气质的储君,对此,朱元璋感到很欣慰,自己的一腔心血总算没有白白付出,他对朱标感到很满意。
当然了,满意归满意,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宝贝儿子还是有所担忧的,而他的担忧正是来自于朱标的性格。
据《明史》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也就是说,朱标是一个天性仁慈的人,正所谓“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有时候,一个人过于仁慈就是一种软弱,而朱元璋的担忧正是源于此。
朱元璋深知,自己这个宝贝儿子是仁慈有余,刚毅不足,这样的性格,在充满尔虞我诈的朝中,是很容易被权臣牵制甚至是欺负的,如果儿子没有自己坚固的班底和足够的实力,他是很难放心将国家交到儿子手中的。因此,到了洪武中后期,他才一方面刻意将大量政务交给朱标处理,只为进一步提升朱标的实力和威望,另一方面又大力剪除开国功臣,为太子消除隐忧,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怎么会担心太子朱标是否有实力造反呢?
结语
综上所述:可怜天下父母心,朱元璋正如天下万千父母一样,对儿子朱标寄予了厚望并大力培养,只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守住并光大家业,可他又深知儿子的缺陷,生怕将来守不住,因此,付诸极大心血,尽可能为儿子创造便利条件,可谓是操碎了心,怎么会担心儿子是否有实力造反呢?毕竟,朱元璋除了是一个皇帝之外,他还是一个父亲,作为父亲,谁不希望儿子强大呢!如果朱标真有造反的实力,估计他高兴还来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