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传7》中的活捉项羽和刘邦(《三国群英传7》中的活捉项羽和刘邦哪个好)

游戏百科 2025-07-14 2
《三国群英传7》中的活捉项羽和刘邦哪个好说明:
  1. 三国群英传7中,能不能把项羽刘邦弄得与三国时期的人对打?
  2. 三国群英传7怎么抓刘邦项羽?
  3. 在鸿门宴上刘邦如何从项羽的刀下逃走?

三国群英传7中,能不能把项羽刘邦弄得与三国时期的人对打?

你可以玩三国群英传7的松狮加强版或是松狮的六一特别版,里面很多兵种可以升为四级兵,还有其它的新兵种及新特技,新武器,乱世称雄剧本中楚汉双方都可以和任意的三国势力开战,

三国群英传7怎么抓刘邦项羽?

首先刘邦项羽可以被俘,但无法登用,要登用他们,首先要把他们带到一座绝对安全的城池,然后将这座城池中的全部武将撤离,但切记不要带任何俘虏,然后在重新占领该城,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发现项羽刘邦这些人全部下野了,也就代表着他们可以被登用

      抓项羽和刘邦的方法:

        打霸王再临那个剧情的时候,和群英6的   鬼王董卓一样,武将是不能俘虏的,只能释放,或者杀头。

但是,刘邦和项羽却可以互相俘虏双方武将。比如说,刘邦项羽在疯狂互攻结束后,肯定有一方胜利,那么胜利方,就可以俘虏对方武将。

我们可以等他两撕杀完毕,那时候城池防御力弱,兵力也差,我们就派一队人打过去,霸占城池,这时候你在看成里的俘虏,就是对方俘虏的那些,会被我们俘虏,但是内政的时候还不能招降的,只有我们先放弃城池,放弃城池的时候系统会问你是否带走所有俘虏和金钱,这时候选择否。出去后再进来,俘虏就没了。在内政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他们变成在野状态,你可以派人说服他们。

在鸿门宴上刘邦如何从项羽的刀下逃走?

“鸿门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但通过演义,诗词文学作品等的流传,就变了样。

在我们的印象里,“鸿门宴”是刘邦入关灭了秦,按约定应该称关中王,项羽作为做大的势力,肯定不干,于是项羽率军赶到关中。项羽拥兵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则驻扎霸上有十万兵。范增这个老狐狸劝项羽灭掉刘邦,自称关中王。

紧要关头,项伯这个老好人连夜告知张良,没成想项伯很快被张良设计收买。项伯便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项羽也就不在想杀刘邦。 次日,刘邦、张良、樊哙应邀面见项羽,刘邦展现拍马屁的功力一顿讨好项羽,项羽就更不想杀这个大哥了。

宴会开始,范增几次示意杀刘邦,项羽不从,范增又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看出玄机,拔剑对舞项庄,保护刘邦,随后张良召樊哙进仗,表演了吃生肉的绝活讨了项羽欢心,刘邦借口内急,就趁机出账逃跑了。

而这种戏剧性的“鸿门宴”也只是为了突出刘邦的偷奸耍滑,以及项羽的英雄气概。而我们从史书里寻找一下,其实项羽确实没有杀刘邦的理由,又何来的逃跑一说呢?

首先,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十月,进入咸阳后,只是查抄秦宫财产,户籍,赋税等典籍以及官册,并全部封存,并未私自处理,并回霸上军营住宿。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说明刘邦进城之后是做善后工作的,稳定局势,没有做“三军抢掠三日”这种破坏行动,留秦王子婴活口,秦国官吏仍各司其职只待派遣和安排,关中秩序非常稳定。这也为刘邦向项羽解释“为大王先锋,等待大王来验收”做了准备工作,这个台阶两人都下的来。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楚军坑杀了二十余万秦兵,这与刘邦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关中人民中已拉满仇恨,再对刘邦这样的仁义之师发起战争,不敢保证关中人民会不会全民皆兵的来帮助刘邦抵抗项羽。

而楚怀王当时约定的就是谁先入关谁就为关中王,刘邦称关中王是按约定规定的,项羽如果此时杀刘邦,不仅不得民心,打着“怀王”名义的其他诸侯会怎么看待项羽就不得而知了,这会让项羽在政治上极为被动。

而刘邦此时拥有十万兵力,项羽虽兵多,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倒行逆施后,自己兵力受损,还保不齐其他诸侯愤起而群攻之,也够他喝一壶的。此时刘邦不想打,项羽其实也不想打,就算想杀刘邦,也得琢磨一下利弊。

郑板桥曾写诗《项羽》道:“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

可见,鸿门宴上刘邦能躲过一劫,是必然的结果。从民心所向,政治背景,天下形势来看,项羽是不会杀,不敢杀,也不能杀刘邦的。加上刘邦一系列的保命技能和台阶工作都已做到位了,自然也就不怕鸿门走一遭了。

说起鸿门宴,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宴非好宴暗藏杀机,那么我们就看看鸿门宴的发生背景和刘邦是如何解脱的呢?由于刘邦先入咸阳,据函谷关而屯军霸上,对项羽及众诸侯有一种示意,那就是我先入关了就是关中王了,所以守住关口你们不能进。这样惹怒了项羽,所以项羽就要攻击刘邦,打他个措手不及,在军事实力悬殊太大的情况下,通过项缠和张良中和,所以刘邦就去鸿门去赴宴,说白了就是去套近乎和赔理道歉免受军事打击。而借机除掉刘邦是范增的计谋就出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故事,(项缠和项庄的对舞),这个不在多说了,大家应该都知道。那么刘邦是如何得脱的,又做了哪些安排和部署呢?这是重点,我们看一下:1明知危险,刘邦还去这是张良的意思(去道歉是免军事打击的),张良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和刘邦又是拜把子兄弟,在加上亲家项缠在,所以去吧。2刘邦带了夏侯婴樊哙和纪信三员心腹大将和一百人的警卫守在军门外。好了我们在回到宴席上,席上张良见范增表情就出了大帐招樊哙进去了,然后樊哙搅了局舞剑停止。张良示意,刘邦就借如厕脱离了宴席,走出大帐招来三员大将,(其实夏侯婴早就隐约到了廊两侧范增埋伏的刀斧手)商议脱身之策,刘邦骑马就在几员大将步行保护下从骊山下过芷阳超近路返回了霸上。其余人马依旧在军门外,为的是不引起怀疑。最后的场当然是张良来收了,安排完张又回席献上了刘邦准备的礼物,白壁一双给项羽,玉斗一双给范增。结果由于计谋失败范增生气把玉斗摔了还用剑砍了。这就是鸿门宴及刘邦走脱的大致情况,范增和张良是主角,而项羽的性格也让刘邦躲过了一劫。如果设计成功,那么或许就没有大汉王朝了。谢谢邀请!

很多人以为刘邦能从项羽的刀下逃走,得益于张良的谋略,和樊哙的勇猛,这正如人们的另一种看法,以为刘邦手下多谋臣,多良将,关键时刻他们都妙计不断,英勇善战,刘邦只要放手依他们的意思去办,就能坐享其成了。其实,这些看法都有误解,刘邦并非一个坐享其成的人,事实上恰好相反,刘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一个非常有主见的领袖,从鸿门宴上安然逃走,与他的聪明机智密不可分。

我们可以翻开《史记·高祖本纪》,看看刘邦在鸿门宴前后的反映和决断,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他是多么有主见。拿下咸阳后,刘邦虽然在张良、樊哙的劝说下,还军灞上,与秦中父老约法三章,但因为有义帝“谁先入关中,谁为关中王”的承诺,所以他一百个不愿意退出咸阳,他也想“珍宝尽有之”,“妇女尽有之”,但是到底怕诸侯联军,只好退了出来。

《三国群英传7》中的活捉项羽和刘邦(《三国群英传7》中的活捉项羽和刘邦哪个好)

然而,他还是心有不甘,便在一个小子的建议下,派人据守函谷关,“据关,毋纳诸侯”,将项羽拒之关外。项羽一到,暴跳如雷,率四十万大军踏破了函谷关,准备第二天就进攻刘邦。当时,项羽40万大军驻扎鸿门,刘邦10万兵马屯在灞上,一打起来,刘邦一定灰飞烟灭。

幸亏有项伯,为报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前去通风报信。刘邦知道因为自己的轻率,闯下了大祸,在这关键时刻,如何自救,是他免受灭顶之灾的关键。你看他在此后的一天多时间里,做了多少英明的决断:

1、与项伯结亲。为了让项伯在项羽面前帮自己开脱,他主动“以兄事之”,又主动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最后是不是真的结成了,史无明文),让项伯把刘邦当成了亲家,亲家翁有事,自己当然责无旁贷,主动为刘邦服务了;

2、给项伯编了一篇可以蒙混项羽的瞎话。我觉得刘邦睁眼说瞎话的能力远超项羽百倍不止,你看他是怎样给项伯编造自己辩白的理由:“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这套说辞,真是天花乱坠,明显“据关,毋纳诸侯”,硬被他说成:“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而且似乎万分忠诚地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多么无辜!项伯不同他在项羽面前讲好话开脱都不行。

3、取怜于项羽。刘邦万般无奈之下,依项伯之说,于第二天火速赶到鸿门项羽大营。一则继续辩白,消除项王疑虑;二则试探项羽底线,为消除兵祸冒死努力。你看他对项羽所说:“臣与将军戮力攻秦,你战河北,臣战河南,不料竟先攻下咸阳,终于得与将军会师于此,却遭小人陷害,让你我二人有了嫌隙。”

项羽与刘邦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本无宿怨,刘邦态度如此诚恳,项羽焉有再怒而发兵之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住。至于后面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过是范增自作多情而已,项羽在心底都已经原谅刘邦了,你一个手下添什么乱?只能让项羽增加对范增自己的厌恶。

所以,刘邦之所以能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成功逃脱,全身而退,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胆识和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