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大蛇3》中伏羲的属性搭配和玩法详解(《无双大蛇3》中伏羲的属性搭配和玩法详解是什么)
在伏羲和女娲的古画中,为何两人经常“人首蛇身”,且缠绕在一起,有什么寓意吗?
题主附图为唐代《伏羲女娲交尾图》,新疆出土。图中,女娲右手执规,伏羲左手执矩,听闻这象征"天圆地方"。图上很多点,明显为星宿,也有象征日月的符号。
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相拥相交。伏羲女娲画中,常出现下半身蛇缠紧拥,寓意什么呢?
题主所附图(请横过看)丨伏羲女娲交尾图
伏羲女娲缠绕图寓意
伏羲和女娲,传古代神话中本为兄妹,后结夫妻,繁衍后代,是中国文化里的人类始祖。
很多画里描绘的伏羲女娲情景,大概是表现某种宗教或图腾象征,同时体现伏羲和女娲为人类始祖的文化深意。这些的确又都和蛇有关。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蛇通常是被赋予特殊魔力的神秘生物。蛇,是生命力和生殖力的象征。
蛇,身披麟甲,阴冷无声,无足可疾行,无羽可攀高,可盈可缩,蜕皮新生,有着强大的缠绕力。蛇很多特性都和古人熟悉的生物相去甚远,未知则敬畏,蛇图腾远古已出现。
蛇生命周期为15-20年左右,个体越大,生命越长,蟒蛇生命周期可达几十年到上百年。可猜想,人烟稀少的上古时期,蛇个体只会大不会小。
古人寿命大概30岁左右,一条蛇几乎与人类寿命相当,古人当敬畏。加上认为蛇可蜕皮重生,蛇就被古人赋予魔幻符号。
蛇,喜群居。蛇窝里经常蛇群缠绕,场景震撼。所以古人认为蛇生命力和繁殖力非常强大。
繁衍和生存,是上古部落的第一要事,这将决定一个部落走向强大或消亡。生殖崇拜随着蛇图腾自然而成。上古大神如伏羲、女娲、轩辕、夸父、共工等,都和蛇扯上关系。
伏羲和女娲,作为中国文化里的人类始祖,都是人首蛇神。伏羲女娲交尾图,则正体现了这种生殖崇拜☞①象征人类先祖;②象征强大繁殖力。
这眼神……女娲娘娘一脸嫌弃?
人首和蛇身各自象征的内含
在神话传说中,很多上古大神是人首蛇身,或者人首兽身(如埃及狮身人面像)。相反,只有怪物才会是兽首人身,比如道教里一些精灵。
人首丨代表人类的智慧本质,即理性层面。人类是有思想、智慧和思维的。"人首",就象征人类所有高于其他生灵的一面。
蛇身丨代表人类的动物本质,即本能层面。人类终究不可能完全脱离动物性。"蛇身",就象征人类无法摆脱的动物性的一面。
欧阳修《秋声赋》有一句,完美阐述了上述本质。"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人类是动物,是万物生灵里最有灵性的动物,不同于其他生物。
古代伏羲女娲图中,伏羲和女娲经常人首蛇身缠绕,有什么的深意?
①表达伏羲女娲为人类先祖的深意
②表达古人的生殖崇拜。繁衍决定部落命运
至于伏羲和女娲,如何从兄妹尬转夫妻关系,这事可以忽略。那个时候,还没有人类,就他们俩,还谈什么家庭伦理观念?
人首和蛇身的含义☞
人首丨象征人类的理性层面和智慧本质。
蛇身丨象征人类的本能层面和动物本质。
伏羲,女娲都是恐龙中的某一种类,恐龙都是长尾,类似蜥蜴,所以后世化成了蛇尾。
两者都是集团的名称,而非指代具体的一个人。
其中,女娲有补天,造人等事迹,是技术型企业;伏羲演八卦,是从事理论型的工作。
也就是说,伏羲女娲两者交合,意味着理论跟实际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切。
无论在西方心理学还是在中国传统释梦中,蛇都有“性”的暗示;我们翻看一下《山海经》,这本中国最早的地理杂志,其中有很多传说中的生灵在外形上都与蛇有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的远古文明,蛇都有些极其特殊的地位,世界各地的古文明在这一方面都出奇的达成一致,中国有女娲伏羲,基督有亚当夏娃和蛇……伏羲女娲,都是创世神,而且这两位也是人面蛇身,这其中寓意颇多。
生殖崇拜
首先,蛇的形象有着最根本的生殖崇拜的寓意。伏羲女娲都是古老传说中的人物,彼时“后代繁衍”绝对是人类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传说中,无论是女娲造人,还是女娲与伏羲生一百二十个孩子,都离不开“生殖”这个问题,所以,用蛇来具体二位的形象也是应该的。
阴阳相交
其次,在绘画中二者首尾相连,这也就比较好理解了。中国自古就讲究阴阳交合,阴阳互补,讲求平衡,这交尾之姿则有这方面的寓意。这里提到交尾这个词,大家都是成年人,自然明白字面意思,这也是两性关系的一种寓意和启示,二者相互独立却又纠缠往复,这不就是阴阳吗?自古以来这都是人类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规矩以知天地
然后,我们可以注意到伏羲女娲手上分别拿着的东西,女娲持规,伏羲持矩,为什么要拿这两样东西呢?我们都知道“规矩”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古人称圆之标准为“规”,称方之标准为“矩”。女子持规,这个规应该同“晷”,怎么解?我们都知道日晷是用来记录日月星辰的,在远古时期,这项天文工作都是巫师来进行的,女娲持规丈量天空,这本是也是女娲身份象征,由此也可推断女娲是为大女巫,在这里声明一点,远古时期的巫或者覡地位是极高的,甚至在皇帝之上;那伏羲持矩是什么意思呢?矩是用来丈量土地的,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说,这“规矩”象征人类社会与天地的关系!伏羲女娲,是传说中的创世神,也担的起如此重任!
我们可以看的出这副女娲伏羲图要细细解读起来是很复杂麻烦的,远不是一二篇文章就可以说的明白,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处。只是现在人们往往忘了自己的根基,只会向前看,却忽略了历史。
可悲,可叹,可怜。
伏羲、女娲传说为炎黄之祖,这是中华民族最出名的神话传说之一。在一些绘画作品中,伏羲和女娲呈人首蛇神,互相交尾缠绕,伏羲手拿规,女娲手拿矩,这也是规矩这一词的来源。
很多人都认为伏羲和女娲人首蛇神,互相交尾缠绕是一种天地交合、阴阳环抱之意。还有人认为这是描述伏羲和女娲兄妹乱伦交合而生出华夏后代的场景。也有人将这种形象推到原始社会,再现了人类社会早期的蛮荒状态,和《圣经》、希腊神话、《古事记》中的乱伦现象一样。以上三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比较中肯,其他的一些说法就比较荒诞了,比如说两个人其实摆出了基因序列的形状,将中国古代的成就神秘化。还有说伏羲、女娲是外星人、恐龙、蛇、蜥蜴、蛙等等的说法,说女娲和蛙是一类。那下面,我们就看看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到底是怎么来的,经历了什么变化。
首先,题目在问问题的时候,说伏羲和女娲的交尾绘画是「古画」,本身概念就比较模糊。其实,伏羲和女娲的绘画出现在汉代,主要在西汉末期和东汉才有。早期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里就出现了「人首蛇神」交尾的图像。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伏羲和女娲应该远远早于夏朝,甚至远远早于五帝,为什么到汉代才有绘画作品呢?
这其实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那些中国早期的神话传说,其实越到晚近就越是清晰,而在上古时期却罕有人知。伏羲这个形象,最早疑似出现在《庄子》中,在《庄子》中,伏羲有很多个名字,除了伏羲这个名字,还有如宓、炮牺、庖牺、包牺、羲皇、皇羲及太昊等。而东汉才有伏羲、女娲和神农为「三皇」的说法。同时,东汉还流行出了一个新的说法,那就是伏羲就是盘古。有学者认为,盘古来自于印度《梨俱吠陀》中的形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带过来的。盘古开天辟地说在后来慢慢替代了伏羲的传说,比较流行。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关于伏羲演出八卦的说法也出现的比较晚,在宋代最为流行。而在此之前,仅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说法,并没有伏羲演八卦的说法。
女娲和伏羲一样,也是在汉代才比较明确地出现。西汉《淮南子》中提到了女娲造人的故事,而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对「娲」字的解释。在上古,女娲和伏羲一样,都记载得非常模糊,在《山海经》中,女娲死去化成了十个神人,只能看出女娲是早期中国部落的象征,并未被过度神话,更没有详细的故事。三国时期,曹植写女娲「人首蛇形,神化七十」,已经能看出「人首蛇神」说法深入人心。而在明代《开辟演义》中则记载得非常详细:
「女娲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灵,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身长二丈五尺,幼极聪慧,长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礼,以重万民,是为神媒,帝爱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山。」
简直连女娲的样子都了然于胸了。同时期的《封神演义》还写了纣王得罪女娲的故事,《西游记》和《红楼梦》也都沿袭了女娲的传说,可以看出来,女娲形象明晰和普及的功劳主要在于明清小说。
不管怎样,女娲和伏羲的形象都已经深入人心,也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形象。但是就史料和考古的证据来看,伏羲和女娲的形象明确地出现,至多不超过战国时期。在众多解释二者交尾图画的说法中,其实有很多是比较可靠的。在汉代,女娲和伏羲作为华夏始祖开始大量出现,这一方面能看出儒家传统的复兴,用他们的形象来规范婚姻、追根溯源、树立规矩。另一方面,也保留着上古的痕迹,包括兄妹乱伦和交媾。有人说女娲的娲和「蛙」同音,这还需要考证,但也不能完全指责为胡说。在上古的传统中,蛙有着男女交媾的象征含义,在云南的壁画、青海和甘肃的陶器上都能看到。同样,女娲和伏羲的蛇神也是一种对于性的暗示,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蛇即是男性生殖器的外化象征。
现在在中国,还有人拜女娲拜伏羲,也有女娲墓,这作为一种信仰可以,但和科学的考证可不要混淆,不然还真以为女娲和伏羲是恐龙,是外星人,是DNA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