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谋曹丕购买怎样更划算(三国杀曹丕值得买吗)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一个政治人物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具有政治地位与政治能力。而这就是其完胜他的兄弟的原因。
一政治地位:
1.曹丕是曹操的第二子,但却是与卞夫人的嫡长子!周朝分封制以后,嫡长子在王朝继承上先天的具有巨大优势。其继承魏王位,占有先手!
2.曹操长子曹昂早在建安二年(197年)即因征张秀而亡,对曹丕不具有威胁性。
3.三弟曹彰,虽为猛将,冲锋陷阵能力出众,征乌桓、降服辽东鲜卑,但缺少政治能力,不善文词,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继承人,故而没有威胁。
4.四弟曹植,最具威胁性的对手,是曹操曾经考虑过的继承人。可其为人“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为曹操所不喜。驰行司马门,惹曹操盛怒。最后一次机会也被自己放弃,因世子已定,不思进取。关羽围曹仁,其被任命为南中郎将、征虏将军,前往营救,却醉酒而不受命,导致被罢免。
其余兄弟,或早夭,或非嫡子,无竞争能力。
二、政治能力
谋不如曹操?当然,其政治能力必定比不上曹操,可是他并不需要与曹操竞争,他的竞争对手只是自己的兄弟。而他的兄弟几乎没有一个能打的。
曹丕继位后的政治手腕也体现了,其至少是个合格的继承人。
政治上:
官制改革:先是废除了为祸东汉的中常侍和小黄门;后有实行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回中央(后来的阶级固化锅确实要背)
集中皇权:设中书省,严禁宦官、妇人干政,迁徙宗室,以防藩王为乱。
整肃官场:颁布《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改变了官员互相攻讦混乱局面。
军事上: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平定河西,复通西域,重新设置了西域长史府;多次击败侵扰边界的鲜卑。
再说其他:曹丕是曹操逝世时所存子嗣中,文武双全的独一无二的人才。
文采虽不如曹植,但其从小学习弓马,随曹操南征北战,拥有一个继承人应当拥有的强悍体格。
武功上虽不如曹彰,但其文采过人,是“建安三曹”之一,其著《典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这样优秀的嫡长子,继承人非他莫属!
曹丕招黑,是因为他代汉,以儒家的道德判断,他当然是最差的一个,簒位者皆是坏蛋。与之作法一致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也是被受批判的,只是曹丕在前,又有了一个因果报应说。三国里树起的儒家道德楷模是诸葛亮,有取君王代之之能,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算诸葛亮并没有能匡扶汉室,还一直兴刀兵,也被封了圣人。这就是价值观决定的对人的评价。
提问者的提问方式,也很有意思,把曹家几兄弟之长,拿来和曹丕比,而不是用曹丕的长处,与各兄弟的短处来比,这实际是个话语陷阱。可历史终是曹丕胜出了,是不是把题主的话倒过来就是答案了呢?既,曹丕文比曹彰强,武比曹植强,所以是他接了班。至少曹昂、曹冲这些已死的,命都没了,拿什么跟曹丕争?根本就不成立啦!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曹操实际只在曹丕、曹植两人身上纠结过。从个人喜欢角度上,曹操更喜欢曹植,这几乎是曹植唯一拥有的优势,其他均不及曹丕。曹操的纠结也没四处征求众谋臣的意见,因为他知道众臣的意见也一定是曹丕。只是曹操不心甘,想找一个老奸巨猾的,并没派系色彩的贾诩问问,看能不能找点心理安慰,可就是贾诩,也指出要吸取袁绍和刘表的前车之鉴,曹操也就明白了。
治国毕竟不能靠诗词歌赋,也不能只是打打杀杀,最平衡、稳重、有声望的,恰恰就是曹丕,曹操一代枭雄,终是理智战胜情感,选择了曹丕。
其实曹丕真干得不错,放下了一统天下,与民休养生息,实新法压贵权,改吏治选拔人才,这让大魏国力日增,虽末灭了吴蜀,可国力稳稳压住两国。只可惜曹丕命短,儿子曹叡命也不长,最终还是便宜了司马氏。
这句话呢看你怎么说,就和曾国藩那句屡战屡败换成屡败屡战一样,我们可以换一种类比,曹丕文胜大哥。武胜四弟,智同五弟,谋类曹操,何以不能为世子?要讲心狠,帝王之家哪个不狠,哪个不毒。无情最是帝王家,如曹丕这样的已经不错了。曹丕最大的政治竞争者曹值死于曹丕之后,曹彰是病死,曹幼年夭折,都和曹丕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就谋略和能力而言,曹丕是不如曹操,当比两个邻居同事刘禅和孙权是强多了。
曹操这一辈子一共有儿子25位。曹操儿子长幼次序不可考,没有详细记载,而有资格继承魏王世子之位的有三人:任城王曹彰,陈思王曹植和魏文帝曹丕(为了叙述方便,以最后封号称呼他们),曹冲死的太早也就不在讨论之列。实际上,晚年的曹操也饱受何人继位的问题而感到十分踌躇,但必须说明的是,任城王曹彰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列,真正有竞争资格的就两人,一个是陈思王曹植,一个是曹丕。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继位。曹丕比曹植大五岁。这一点无疑是曹丕的加分项目,毕竟长子的身份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曹操曾问贾诩,我二子何人可以为世子,贾诩半晌不言,曹操道:文和怎么不讲话,贾诩道:我在想刘景生(刘表)与袁本初(袁绍)之事,曹操听后大笑道:你个老滑头。显然曹操明白了贾诩的意思,刘表和袁绍最终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立长子为世子,从而导致死后诸子争位。但贾诩为人谨慎,不能明说就是了。
曹植没有被立为世子除了不是长子之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人轻浮,书生意气太重。就在曹操一要册立世子的那一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趁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僭越做王室的四匹马的马车,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这个做法连曹操都不敢,曹操在得到荀彧报告以后,勃然大怒,立即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曹植在曹操眼里就此丧失了继位的可能性,当年十月三十岁的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三年之后,六十五的曹操薨世,曹丕接任魏王,同年篡位登基,曹丕也就成为三国第一位皇帝,魏国的开国皇帝,史称魏文帝,在位六年,四十岁驾崩。可谓英年早逝。
实际上曹丕也许单项实力是不如几个弟弟,但综合素质颇高,曹丕自身文武兼资是肯定的。论文他被后世并称为“三曹”之一,论武也是勇冠三军。曹值武不能上马作战,而曹彰提笔不能言,曹丕以才干取得曹操的信任和喜爱。曹丕更会笼络人心,司马懿,陈群,贾诩这些曹操的重要幕僚都成为曹丕的有力支持者,而曹植身边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重臣。还有就是曹丕参与曹操的军政事务,锻炼和汲取了才干和经验。曹操每次出征都是让曹丕留守。《三国志》中记载“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可见曹操对曹丕的信任。也说明在曹操潜意识里大概率是认可立长的。
曹丕自己是长子,自身实力和条件过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进行了精心的谋划。朝臣支持,士族对曹丕比较认可。实际上,如果曹操长子曹昂与幼子曹冲不死,这二人才是最有资格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