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皇帝成长计划2》之培养优秀皇子攻略
清朝皇帝的儿子都能当王爷吗?
清朝宗室爵位有十二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等是高级爵位,主要册封给皇子们,也有少数蒙古贵族能得等以上高级爵位的册封,同样的,虽然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个别皇子最后只获封镇国将军的爵位,镇国将军从上至下为宗室爵位第九级,职权等同于一品武官。
皇子们虽然生来就与众不同,但清朝相对较为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问题,所以要想获得权力,要想得到爵位并不是生得好(生母的家世也很重要)就行,自己还得足够努力,只有这样到了适当的年龄后,才能得到朝廷的册封。
与其他朝代不同是,清朝的皇子们很少有能在初次册封时就能封到王爵的,比如雍正皇帝胤禛,他在康熙三十七年时被封为贝勒,过了十一年在康熙四十八年时才被封为郡王,这个时候的胤禛才能被称为王爷。
雍正皇帝胤禛
另外一位混得有点惨的皇子是胤祥,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七年和康熙四十八年里,两次对皇子们进行加封,成年的皇子们几乎都得到了封爵,就比如皇十四子胤禵,他也获“贝子”爵位,唯独胤祥在康熙一朝始终没有受封,直到胤禛登基后,胤祥才被加封为“和硕怡亲王”。
还有一类比较特别,早夭的皇子,或是因为疾病意外身亡的皇子,通常情况下是不予追封的,但如果皇帝特别宠爱这个皇子,也会另行追封,就比如乾隆皇帝的次子永琏,他在八岁时就病故了,乾隆皇帝追赠为端慧皇太子;皇三子永璋,在二十六岁时病故,追封循郡王。
乾隆皇帝
严格来说,贝勒,贝子两等爵位也属于超品,但并不是王爵,所以获得贝勒,贝子爵位算不上王爷,只有郡王,亲王两等才能被称为王爷,所以并不是每个清朝皇帝的儿子都能当王爷的。
清朝这一点跟跟前代王朝不同,前代王朝只要是皇帝的儿子起步就是王。清朝跟宋朝有点类似。西汉时皇帝儿子都封王,有封地和兵权。东汉就只享有封地的税赋。唐朝皇帝的儿子都封王并实领或遥领都督或刺史。宋朝爵位起步是国公,然后再升到郡王,最后受封亲王。但宋朝的皇子除爵位外,还在朝为官,也可以出任地方官。明朝只要是皇子都封亲王,初期有军权,后来明成祖靖难后,藩王的军权逐步收回。
西汉、东汉、晋、明,藩王是有封地的,而且不降爵。唐、宋是没有封地,降爵。清朝藩王制跟唐宋差不多,都降爵。有一点不同,清朝藩王是不能离开京师。明朝藩王是不能离开封地。降爵,父亲是亲王,继承爵位的儿子就是郡王,孙子就是国公。不降爵,就是代代继承的儿子都是亲王,其他庶子降。像明朝鲁王朱以海,明太朱元璋的十世孙。
清朝的藩王制跟宋朝差不多,皇子起步都非常低。不同的是,宋朝的皇子慢慢熬,也许能封个王。清朝的皇子也许熬一辈子都不行。清朝宗室爵位有十二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下面例一些实例。
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最终封亲王的只有代善、多尔衮、多铎、阿济格。郡王只有阿巴泰。其余儿子都是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这些低爵位。而且皇子起点都很低,升爵非常漫长,没有功劳更难。例如努尔哈赤第三子阿拜在皇太极时只是三等镇国将军。第七子阿巴泰从贝勒熬到郡王,就差不多二十年。多尔衮两兄弟从贝勒到亲王,只用了八年,这还是因为他们两兄弟有军功。其他人熬一辈子撑死了也就国公。
皇太极十一个儿子,只有豪格、硕塞、博穆博果尔三个人封亲王。豪格、硕塞都是有军功的,博穆博果尔能封亲王也只是顺治特别照顾他。其余儿子终其一生也只是辅国公、镇国公,连贝勒都没混到。皇太极好几个儿子一开始只是镇国将军,熬了三十多年,到康熙时才给几位叔叔升为辅国公、镇国公。
康熙三十五个儿子,有十一个早夭。所以只剩二十四个儿子。封亲王的有允祉、雍正、允祺、允祐、允禩、允祹、允祥、允礼八个儿子。康熙在世只封了四个儿子为亲王,其余三个是雍正、乾隆封的。剩下的儿子爵位都很低。八阿哥允禩在康熙时只是贝勒,雍正继位才给了他一个亲王。康熙封的四个亲王,他们也是熬了二三十年。
清朝的皇子不一定都是王爷,皇太极建清后,皇子初封爵位从和硕亲王到辅国公(最低到镇国将军)都有,然后通过不断晋封到达最高爵位。
首先要看生母的出身,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不是中宫皇后嫡出或是高等级宫妃所生,几乎主导了皇子的爵位等级。
比如清太宗第七子,爱新觉罗.常舒,生于崇德二年(1637年)四月十九,生母是伊尔根觉罗庶妃,初封镇国将军,直到康熙八年才由侄子康熙帝晋封为辅国公。
清太宗第十子韬塞初封更是区区三等镇国将军,这在清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生母为庶妃克伊克勒氏。
但是比他们还晚出生的博穆博果尔,他的母亲是崇德五妃中排名第三的麟趾宫贵妃,所以入关时三岁,毫无战功的他在顺治十八年被其兄福临封为和硕襄亲王。
再比如康熙诸子中,论母亲身份排第一的是太子(废)胤礽,是康熙发妻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排名第二的就是皇十子胤䄉,生母钮祜禄氏是遏必隆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虽然他不爱学习比较顽劣,康熙也并不怎么喜欢他,但是首封依然是郡王爵位(敦郡王),而后来的雍正皇帝胤禛首封(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仅是贝勒爵位。
而大家在《雍正王朝》中喜欢的侠王皇十三子胤祥,他的母亲章佳氏是个满洲镶黄旗包衣的宫女,身份极低,虽然康熙比较赏识他,但在夺嫡风波中受了影响,被圈禁。到了35岁还是无爵的皇子,雍正继位后才恩封为铁帽子和硕怡亲王,并尊其母为皇贵妃,附葬景陵。
另外看皇子的齿序,早出生的作为兄长拥有更多表现机会,更早“为君父分忧,为社稷建功”,在朝中建立威望,甚至组建自己的派系。
比如康熙的庶长子胤褆(保清)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出入宫时的地位仅仅是庶妃,但他年纪长,在康熙二十九年和康熙三十五年两次随军征讨噶尔丹,虽然没什么功劳(第一次还犯了错误被召回),但在康熙三十七年三月还是被首封为直郡王。
还有康熙的皇三子胤祉,生母为荣废马佳氏,他与太子的关系不错,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胤祉奉命掌管镶红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胤祉被封为诚郡王。
其次看考功(战功),简单的说就是皇帝派给皇子差事或主管朝廷部分事务,观察其个人能力,在处理政务和指挥战事中是否有突出的表现。
比如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子爱新觉罗硕塞,多次率军攻明,破李闯诸部,击破南明朱由崧,平定姜镶叛乱,他的母亲是太宗的侧妃叶赫那拉氏,地位不高,但硕塞还是靠自己的战功为自己赢得了承泽亲王的爵位,但爵位“”不在贵宠之列。兹以太祖孙故,加锡王爵。其班次、俸禄不得与和硕亲王等”,在和硕亲王之下,多罗郡王之上,成为了八大铁帽子功王之中的庄王系始祖。
再比如雍正皇帝胤禛,他随父亲征噶尔丹,掌正红旗大营,之后治理河道,奉旨南巡江浙,康熙年老后,他又奉旨前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清查官仓,后来负责行政,管理官吏,韬光养晦,甚至多次冬至代康熙帝南郊祭天,表现的至诚至孝,赢得康熙帝的信赖,晋封为雍亲王。
再其次看个人魅力,自幼是否被父皇喜欢,出阁读书是否刻苦,皇子师傅的评价,文学造诣和军事能力等。
比如乾隆的五子永琪(还珠格格里的男一号),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天文地理无所不晓,骑马射箭功夫了得,关键是长得还帅气精神,你说气人不气人。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着大火,万险之时他背起他爸爸乾隆冲出火海,他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最初仅是由常在晋升的贵人(后母因子贵被晋封为愉妃,追封贵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年仅24岁的永琪封为和硕荣亲王。
道光皇帝六子爱新觉罗奕訢,文武全才。文学造诣很高,分析政务也是入木三分,十几岁时奕訢就曾自创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道光亲自为奕訢的枪法命名为“棣华协力”,刀法为“宝锷宣威”,并赐他御用白虹刀,虽然种种原因让他没有登上帝位,但将他和皇四子奕詝一同写进了传位诏书,并封为和硕恭亲王,这在清朝绝对是独一份。
最后看兄弟多少
兄弟多了,竞争力大,兄弟少了压力就小多了。康熙的儿子三十五个,女儿二十个,活下来的儿子二十四个,女儿八个,够现在的学校一个班了。在这种兄弟一大堆,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的条件下,高等级的爵位得来不易,尤其是在康熙活着的时候(第二次册封),他儿子中除了胤礽外,只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佑和皇十子胤䄉封为郡王,其他如黄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等只封为贝勒,贝子等爵位。
而嘉庆帝的儿子只有五个,活下来的四个,除了嫡二子(嫡长子死了)道光帝旻宁外,剩下三个个个是亲王,皇三子惇亲王爱新觉罗·绵恺,皇四子瑞亲王绵忻,皇五子惠亲王绵愉。
而清文宗咸丰帝就两个儿子,活下来一个就是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他想不当皇帝都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您的关注
本文为原则,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