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那三国3》中的神秘谋士——郭嘉(放开那三国3郭嘉阵容推荐)
三国谋士中郭嘉和法正究竟谁比较厉害?
这种给俩错误答案让你二选一的提问方式能换来正经回答就怪了容我调侃一下下,我觉得是法正,因为他能用毛巾开无双 跟大部分武将站撸不虚相比之下 拿着根台球棍的国家就太寒酸辣!
本人觉得是郭嘉,但法正也非常厉害,曹操的第一个天才军师是戏志才,演义中没写,当时荀彧推荐郭嘉时说,此人可比戏志才,的确郭嘉也帮助曹操,称霸兖州,攻徐州,灭吕布,逐刘备,破袁绍,平辽东,就算临终时,还给曹操留下遗计。
法正就是帮助刘备入川,攻下了两川之地,之后不久便死了。论才能真的都很不错,论功绩本人还是觉得郭嘉多一些。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谋臣郭嘉,与诸葛亮齐名,为何没有诸葛亮的出名?
三国时代,是风云激荡的一个历史时期,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最为精彩的一段华章,同时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历史人物,也传诵千年而不朽。如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刘备、孙权等,那一个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典故,都被人所津津乐道。在这其中,诸葛亮和郭嘉更是一对杰出的谋臣。
郭嘉原是袁绍的部下,但他看到袁绍胸无大志,难以成气候,因此转投到曹操帐下,他以“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著称于世,是曹操手下为数不多的肱骨之臣,曹操在得到郭嘉并充分认识到他的谋略之后,曾这样赞誉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在辅佐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曹操大军征伐袁绍时,曹操内心对强大的袁绍充满了敬畏之心,此时郭嘉适时地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简言之,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中,他给曹操撑腰打气,认为曹操具有“道胜、文胜、武胜、义胜、度胜、治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等十大优势,所以虽然表面上袁绍强大无比,但最终胜利的一定是曹操一方。
可以说,正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鼓舞了曹操必胜的信心,后来他结合荀彧的谋略,一举击溃了袁绍,从此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为日后三国鼎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郭嘉这样的一个奇才,在公元207年随曹操征伐乌丸时不幸染病去世,这让曹彩痛心不已,如丧考妣,感觉失去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左膀右臂。
同样在郭嘉死去的207年,对于三国的另一个枭雄刘备来说,利好的消息传来了,这一年,他亲自赶往卧龙岗,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在第三次延请诸葛亮时,诸葛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刘备日后争霸天下的大纲和方略,刘备蜀汉的建立,基本上是沿着诸葛亮这一路线图进行的,诸葛亮的谋略也因此得以充分展露。
综合比较郭嘉和诸葛亮,同为谋臣,郭嘉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大功,而诸葛亮为蜀汉的建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两人可谓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但为何诸葛亮却显得比郭嘉厉害一些呢?
这里面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忠诚和廉洁品行加了不少分。他的前后《出师表》,如今读来依然字字珠玑,令人感慨万千。这样的一个勇于担当的忠臣,为了蜀汉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更值得人们的推崇和怀念。
郭嘉其实是最接地气的三国谋臣,论他与诸葛亮的“专业水平”,绝对是诸葛亮望尘莫及的。之所以诸葛亮的名气远远大于郭嘉,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郭嘉去世太早;诸葛亮的“跨专业”精彩表演;两个人的人格魅力。
文学作品对两人的塑造反差太大
人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基本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这就导致以“演义”代替“历史”的怪现象。简单来说,在《三国演义》郭嘉是“人”,诸葛亮是“神”,甚至是“妖”。人虽然接地气,但远没有神精彩。
郭嘉对曹操的贡献都是有史可查的事实,而诸葛亮的事迹很多都是罗贯中“制造”的,不是史实,并且做了大量神话,迷惑了后人的眼睛。
比如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借东风故意妖化,空城计也是假的,连死后都被编出个“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的剧本。而这些编造恰恰太精彩、太成功了,所以我们看到不是历史人物诸葛亮,而是罗贯中想象中的,顶着诸葛亮的“壳”,出现世人眼中的“神”。
郭嘉则很接地气,他的卓越预判力绝对算得上顶级大师,这得益于他出色的人性洞察力。比如他最早服务于袁绍,二十出头的他一眼就看穿袁绍虚名之下的孱弱。当所有人担心刘备会乘虚袭击许都之时,郭嘉劝曹操放心出征乌桓,他断言,绣花枕头刘表会替他拖住刘备。打败袁绍后,他又劝曹操撤兵,说只要撤军,袁氏必然内乱,有人替咱们解决后患。
这些精彩的桥段,说明郭嘉就是一名出色的人性心理分析大师,所以他往往能穿透军事,乃至政治层面,直击本质。不过这些工作无论多精彩,都是“人干的事”,诸葛亮做得却是“神干的事”,你说谁更精彩?
郭嘉英年早逝,表现的机会太少
郭嘉二十岁出道,比诸葛亮要早,只是他碰到的是袁绍,所以差不多荒废了六七年,直到二十七岁遇到曹操,才走上事业的顶峰。
诸葛亮出山的时间有争议,有说是二十岁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正式出山,也有说是二十七岁那年赤壁之战前夕。
似乎两人的经历惊人地一致,二十岁到二十七岁出山默默无闻,二十七岁后大显身手!
不过,老天给了他们相同的开局,却没给他们相同的表演时间。郭嘉年仅三十八岁就英年早逝,诸葛亮活了五十四岁,虽不算长,相对郭嘉则要幸运很多。
郭嘉在曹操阵营真正发光发热的时间只有十年,诸葛亮整整二十七年。事实上,诸葛亮最精彩的人生部分,恰恰是他四十二岁白帝城托孤之后。
其实,曹操当年有意将政务托交郭嘉,也就是说,假如郭嘉不早逝,他的身份将可能不仅仅是谋士,而是“主事”,未来扮演跟诸葛亮类似的角色也未可知。
诸葛亮的“跨专业”精彩表演
其实,拿郭嘉和诸葛亮作对比,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俩人的角色差异其实挺大。郭嘉的主要贡献在于“谋士”,诸葛亮的主要贡献在于“辅臣”,一个侧重于军事,一个侧重于政治,不好比较。
可是《三国演义》上的诸葛亮是“跨界演员”,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军事政治无所不精。军事上连战神级的司马懿,都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受尽屈辱;政治上更不用说,一人撑起西蜀大局。可理性的历史分析会发现,诸葛亮根本不擅长军事,确实是杰出的政治家。
也就是说,抛开演绎的成分,诸葛亮是政治家,是主刀手,郭嘉是军事家,是策划人,其实没法比较。不过,诸葛亮的跨界表演太精彩了,这个虚假的优势,郭嘉享受不到。
诸葛亮光辉的人格魅力
诸葛亮名气远远大于郭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要远大于郭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鞠躬尽瘁”的精神感动后人
诸葛亮恐怕是少有的以辅臣身份,辅佐成年皇帝,掌握全部大权,还不被猜忌的牛人。当然,这里有刘禅的信任,更主要的是诸葛亮表现出来忠心。当年,包括李严在内,有很多人支持诸葛亮加九锡,实际上就是支持诸葛亮擅权甚至篡位。诸葛亮不为所动,兢兢业业当辅臣,不容易。
很显然,他的这个高风亮节,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而且诸葛亮不负所托,不违承诺,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蜀汉事业,这个精神的光辉是郭嘉不具备的。
二是完美的“人格”让人无可挑剔
抛开《三国演义》,我们发现,作为“人”的诸葛亮,至少做到了一点:人品无可挑剔,人格魅力无限。
相反,郭嘉有才,却在做人上又备受争议。郭嘉此人好酒好色,荒淫无度,缺乏礼节,他的英年早逝,跟他毫无节制地享乐有很大关系。为此郭嘉在臣僚中名声不大好,中书令陈群就曾经因此,多次弹劾郭嘉。
“劣迹斑斑”的郭嘉,怎么比得上“完美”的诸葛亮?
综上所说,将郭嘉和诸葛亮放在一起比名声,其实不大公平,要比就得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比较,而不是抽取片段,制造桥段来比较。
关于本次《放开那三国3》中的神秘谋士——郭嘉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