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空间2》PC版第九章流程攻略是什么(《死亡空间2》pc版第九章流程攻略是什么样的)
如果宇航员在太空死亡,尸体如何处理?
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登陆太空,截止到2018年,全球已有38个国家的561名宇航员进入过太空。其中宇航员在太空中死亡的案例仅有一次,并且是同时死亡3名宇航员,这次事故就是苏联的联盟11号。
1971年6月30号,苏联的3名宇航员在礼炮一号空间站内停留了23天,完成了各种实验任务,准备进入返回舱返回地球时,发生了严重的意外。在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返回舱的阀门螺栓松动,导致分离瞬间整个阀门产生剧烈震动,内部气压作用下阀门直接破开一道口子,舱内空气迅速进入真空的太空,3名宇航员直接暴露在真空环境下惨死。
照理说,宇航员都会在舱内穿上宇航服,做好双保险,但当时正处于美苏太空争霸时期,苏联为了能领先,完成更多的科学实验,将原本只能容纳2名宇航员的空间,硬塞进3名宇航员,而只有都不穿宇航服才能挤出空间多容纳一人,苏联急于求成选择了这种最危险的方法。
3名宇航员最后被诊断为减压死亡,但在距离地球170公里的太空,暴露在真空中的死亡过程才是最可怕的。首先人在太空中并不会像谣传的那样冻死,也不会爆炸而死,因为太空真空的环境意味着几乎没有微粒存在,而温度正是由于微粒运动才产生的,所以太空相当于一个非常好的保温环境,人体在这个空间内热量散失只能依靠热辐射,从体感温度上来说,人体暴露在太空中不会感觉冷,也不会感觉热。
宇航员的血压在75-120毫米汞柱之间,在太空气压为0的情况下,水的沸点大约只有45摄氏度,人体内的水分非常逼近沸点,宇航员暴露在真空环境下,血管内的血液逐渐产生气泡,氮气从血液中溶出然后积累到肺部,肺部开始爆裂,全身血管都开始产生气泡并大量堵塞血管,由于血管壁具有渗透性,大量的血液从器官组织溢出,造成全身各个部位大出血,双眼和双耳会丧失功能,你既看不见也听不到,15秒内人就会失去意识。苏联3名宇航员的死亡过程只有短短1分钟,随着气体逐渐排出体外,3名宇航员浮肿得像300斤苏联三名宇航员在返回地球途中惨死,当时全国上下并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激动地等待返回舱打开的时刻,没想到打开舱门看见的是三具死尸。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对宇航员进行了心肺复苏,但谁都知道早已无济于事。
最后,国家对这三名宇航员赋予国葬,埋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并推出邮票以此纪念人类历史上的英雄,每一位宇航员在上天之前,都已做好随时死亡的准备。
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进程中,即便是死亡的宇航员最终也会入土为安,从未有过宇航员的尸体漂泊在太空这样的情况。
为了应对所有可能遇到的状况,NASA航天局正在规划宇航员在太空遇难后的尸体处理。如果是2名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1人遇难,另一人就需要将尸体在太空进行处理。因为如果将尸体暂时安放在太空舱,回到地球后再埋葬,短时间内尸体就会腐烂发臭,味道弥散整个太空舱,而将尸体直接丢弃到太空当成垃圾,是一种侮辱宇航员非常不人道的行为,所以NASA准备了一种太空冰冻葬礼来及时处理尸体,这种葬礼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
冰冻葬礼
如上图,宇航员的尸体用液氮冷冻后,利用机械臂剧烈震动,使人体分解成极细小的尘埃碎末,最后再将水分排尽。一个80公斤重的宇航员含水量大约是60%-70%,经过处理除去体内水分,最后可能只留下30公斤的粉末。这种冰冻葬礼类似于火葬效果,将人体变成灰烬,却又比火葬安全环保,便于操作和保存,适合将来长期的太空旅行。
人类已经不满足于登月,美国早有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而载人登陆火星的单趟路程至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又或者国际空间站上,经常有宇航员需要待超过1个月的时间。这种冰冻葬礼就非常适合意外状况,将骨灰保存待回到地球后埋葬,如果将来有宇航员在前往火星的路途上死亡,骨灰可能被埋葬于火星。
假如人证明死亡后会到另一时间或空间重新生活,人还会害怕死亡吗?
蚂蚁窝是最好的证明,或许我们的前世就是蚂蚁,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每个蚂蚁有不同的死法,在蚂蚁看来,它们的窝就是一个星球,就好像我们看待地球一样,大胆地推测,我们的前世肯定呆过蚂蚁窝,只是就算知道了,回不了去,更不想回去。因为做蚂蚁太辛苦了,就像现在地球人一样,死了应该是进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没有死去的人想再回到地球,就好像活着的我们再不愿回到蚂蚁窝一个道理~所以,我非常不怕死
让人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过程。死亡不过是另一场沉睡,说不定立即就轮回了,刚死透就出生,还雇佣雇佣的降生为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幼虫。而死亡的过程,你可能听到自己的亲人议论纷纷,他可能没救了,不然咱拔管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怕死也不一定能够长活。记得九十年代初,我们的工厂与另外一个工厂是同一个选区,那个工厂的厂长竞选代表。他说的一句话,让大家哄堂大笑。他说,我们的企业很困难,工人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但是我们希望快一点,早死早讨生。这一句早死早讨生就成了笑柄。讨生什么呀?是老鼠,还是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