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命运》小说)
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命运》是他自己创作还是谁的?
这首《Give A Little Time To Your Love》被翻译成命运,那样的话,我们现在所演奏的是贝多芬,莫扎特曲,塞内维尔改编后的曲子。
被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作为他比较有名的演奏曲。作家萧红的文章《同命运的小鱼》,如何评价?
谢谢邀请。
萧红散文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和写作风格可以用“细致的观察”与“越轨的笔致”来概括。在这篇散文中,萧红细致地描写出了小鱼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表现出了萧红对于自由生命的渴望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交织着的不同视角。鲁迅在萧红小说《生死场》的序文中用“细致的观察”“越轨的笔致”来评价萧红小说独有的风格和气质,而这种评价同样适用于萧红的散文《命运的小鱼》。
五条同命运不同经历的小鱼萧红选择盆中的五条小鱼作为叙述对象,缓慢而不厌其详地叙述了这五条鱼死亡的过程。这五条小鱼最终都死了。应和标题“同命运”之意。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人性的角度,在回环往复的叙述中表达出对小鱼生命的逝去难以言说的冷漠悲戚之感,弥漫着一种荒凉残酷的意蕴。从萧红琐碎絮叨的语言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从人文角度对于脆弱生命的关注。
鱼的自由与人的自由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就有意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掺杂着叙述,使二者彼此纠缠交织着。用动物的习性来隐喻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在《同命运的小鱼》中,鱼的生存状态和抗争命运的方式在她的解读中已升华为人的生存状态和抗争命运的方式。这五条小鱼之所以遭受死亡的厄运,是因为它们已不是自由的生活在河川中的鱼了。它们是盆中的小鱼,失去了自由。对于动物来说自由非常重要。同样对于人来说自由也很重要。海德格尔曾经指出“常生活就是生和死的存在。”在自由面前,是苟活还是毁灭?萧红花大量笔墨描写这两条鱼。表明了她的人生态度:人的一生需要自由。
萧红一生深受难以求学的约束、包办婚姻的约束、家庭的约束和社会的约柬。一生都在抗争,都在追求自由,逃脱父权社会的钳制。逃离男权社会的樊篱,逸出主流创作话语权力的制约,尽显其叛逆精神。但她也在抗争中被家庭、爱情、社会所放逐,身心俱受摧残,孤独地终结了此生。纵然如此,萧红也断然不愿做那个寂寞地死去的鱼儿,也不赞同这鱼儿的生存方式。这鱼儿就如同她小说《生死场》里的那些“心甘情愿听任自然与主子摆布,因而从根本上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的人物一样,就这样自生自灭,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是萧红最不愿意看到的。在萧红的笔下,小鱼命运的解读升华成人生命运的探索。在其自然、平凡、不加修饰的陈述背后隐藏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见微知著”的辩证效果,使文章呈现出了特殊的魅力。
萧红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当中写得最好的一个,其次是张爱玲。她的这篇散文大概写于1936年,文中的郎华其实就是和他一起生活的萧军。虽然萧军瞧不起她,就算到了80年代,萧军说起萧红的创作仍然是不屑的,但是从文学成就来说,毫无疑问她在萧军之上,在30年代鲁迅对萧红作品的高瞻评价让萧军很没面子,但历史证明了鲁迅的眼光及判断,同时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及至当代有民国洛神之称。可见其作品的生命力。
但我个人认为萧红的这篇散文不是她写的最好的,就是放在民国也不算写得好。她的这篇散文和她其他作品一样,这次则是通过鱼的死来抒写生存境遇、生命形态、哀叹社会带来的人的悲剧。有人说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的风格,其实也不是她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她所有的散文或者小说都有这个特点。我倒认为她对这几条鱼的观察细致显啰嗦了,另外在结尾部分我感觉到收得太快,有点不够自然,先前用那么多的笔墨去写这条可怜的鱼,最后扔进垃圾桶却没有表露一丝不舍。
我觉得萧红的文学成就在于她的小说,同时代无人能及,最强的是,她开创了散文式小说的写法,最典型的代表作是《呼兰河传》。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命运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