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8重制版恶名名声提升方法分享(三国志8恶名值什么用)
隋炀帝在历史上为何会有如此恶名,他在位期间还是有一定作为的,为何名声如此恶劣?
隋炀帝少有壮志,事业一帆风顺,从末遇过挫折。承继父业后,为实现他的宏图大志,不计国力,不体恤百姓承受能力与疾苦,强征百万民工建东都,开运河,致使百姓民不聊生,田园荒芜。
征伐四方,收琉球,占越南,消灭土谷浑,打通西域丝绸之路。威服突厥,灭契丹,三征高丽。动辄百万军队,穷兵黩武,不察国情。
这么多国家级浩大工程与战争在短短十几年内同时进展,国力是无法承受的,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义军揭竿而起。这时炀帝还不知追思自过,耗费人力财物出游江都扬州,导致命丧江南。
炀帝虽有雄才伟略,但没有长远规划,做事妄想一蹴而就导致灭亡。这与他事业一路顺风,没遇挫折,好大喜功的境况与性格不无关系。
炀帝功过可谓罪在当代,功利千秋。后来帝王为政治需要故意抹黑以利于自己的统治也就不足言怪了。
谢邀,隋炀帝的恶名和功绩并不冲突。
隋炀帝形象的确立
隋炀帝的评价首先确立于唐朝纂修的《隋书》,其文如下:
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也就是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没有见过这么人神共愤的昏君,其评价可谓创历史之低。
唐朝在乱世中起兵攻入长安,杨侑禅位于李渊,也就是说是李渊父子拯救了天下百姓,隋朝皇帝因为才寡德薄不得已传位于李渊。《旧唐书》中,杨侑传位诏书如下:
天祸隋国,大行太上皇遇盗江都,酷甚望夷,衅深骊北。悯予小子,奄造丕愆,哀号永感,心情糜溃。仰惟荼毒,仇复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启处。相国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致九合于诸侯,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系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屈为人臣,载违天命。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兆谋布德,顾己莫能,私僮命驾,须归籓国。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其如是!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雪冤耻于皇祖,守禋祀为孝孙,朝闻夕殒,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济济多士,明知朕意。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闻。
隋朝的皇帝为什么才寡德薄呢?主要还是因为隋炀帝“昏庸”,你代王(杨侑)被唐王(李渊)立为皇帝也于天所不容,还是让唐王称帝解救黎民吧。
自此以后,隋炀帝的“暴君”形象就从来没有受到过质疑。
其实《隋书》也记载了大量的功绩,即使在评价时也提到:
“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
隋朝的强盛富庶可见一斑,但是隋朝的速亡必然需要有一个“暴君”作为解释。而且代之而其的唐朝恰恰又是那么辉煌,相比之下,难免会有强烈的“昏君”、“明君”的形象对比。所谓“鉴往知来”,隋朝的速亡和隋炀帝的昏庸常常被视为国家覆灭的反面典型,隋炀帝就如同曹操一样,必然要有一个“大白脸”。
人物评价的变化
1959年万绳楠发表《论隋炀帝》一文,论述隋炀帝“功大于过”,将他称为“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此文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反驳。自此关于隋炀帝的评价掀起了广泛持续的争论,直至20世纪80年代,史学家们对隋炀帝的功绩才有了较多的关注。
不管怎么说,评级隋炀帝始终要与隋朝速亡联系在一起。总体而言关于隋炀帝和隋亡的评价大致有这么几点:
- 政治:
1、赵云旗:隋朝的速亡是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历史发展的必然”。
2、所桂萍:隋文帝统治后期和隋炀帝在位期间以法坏法、有法不依、滥用酷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3、张承宗、陈学贵:由于杨坚的帝后、父子、兄弟关系不协调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经济:
1、魏承思: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只是一味追求增加财政收入,而“不顾封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使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
2、于赓哲:隋炀帝因追求“效率”(富强)而忽视“公平”(民心),导致隋的速亡。
军事:
朱明:由于隋代军事制度的不完善,加上扬帝好大喜功、穷兵默武、滥用武力、东征西讨,致使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的军事制度,趋向混乱、涣散,最终导致和促使了隋王朝的迅速覆亡。
文化上:
梁中实:隋炀帝统治时期道德的堕落,风气的败坏,人心的沉沧,精神的颓废,是隋王朝国祚短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性格:
董省非:隋炀帝性格上的二重性,即为儒家的理知和生活上的奢侈纵欲。
罗嗣忠:隋炀帝的狂妄自大、忌贤妒能、任性妄为、纵欲贪婪、性残好杀,使他既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君臣、君民关系,更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其结果只能使自己变为一个举国同仇、神民同愤的典型暴君,激起隋朝民众更强烈的反抗。
杨际平:隋朝覆亡是由隋炀帝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严刑峻法所致。
人物评价的态度
当前,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好坏,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隋朝速亡与隋场帝无疑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们在追究隋朝速亡的原因时,不能完全归咎于隋炀帝,在评价隋场帝其人时,不应全盘否定,这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二者舍切相关但并不矛盾。
当前的研究也细化到了隋炀帝的活动和诸多政策的细节上,如巡守、文化建设、大运河、民族政策、科技等方面。
总之,隋炀帝的功过评价渐趋于客观。
参考文献: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冀英俊:《建国以来隋炀帝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
关于三国志8重制版恶名名声提升方法分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