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传奇》武将曹操解析(《三国杀传奇》武将曹操解析图)
五官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是次于将军、高于是校尉的统兵武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主力师师长。
西汉沿秦的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东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分属左右中郎将。
据《后汉书》中记载“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主五官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左中郎将,比二千石。主左署郎。右中郎将,比二千石。主右署郎。”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也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
中郎将是次于将军、高于是校尉的统兵武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主力师师长。
西汉沿秦的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东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分属左右中郎将。
据《后汉书》中记载“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主五官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要了解五官中郎将的职责,就得从这个官位的上司“郎中令”说起。“郎中令”是九卿之一,顾名思义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所有的郎官,这些郎官又分为三署,各置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分管。所以,五官中郎将在曹丕之前,属于协助郎中令的属官。但是,郎中令除了统管郎官外,负责的事务比较杂,机构也大,包括宫中的一切事务,以及郎官选举,礼仪,出使任免等等。所以,郎中令地位重要,和皇帝也亲近,赵高就是担任此职,才有那么大的能量“废立”皇帝。西汉基本上都继承了秦制,当然也包括九卿制和五官中郎将等官职,后来汉武帝又把“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说了这么多“郎中令”(光禄勋),就是要说明,五官中郎将虽然只是协助之职,但是同时也说明了这个职务,负责的事务也是很多,很杂,很关键。五官中郎将,成立之初就管理着三署中年龄五十以上的郎官,因此担任此职务的基本上都是德高望重的大臣。比如《东观汉记》记载,江革字次翁,拜五官中郎将。每朝会,天子让虎贲卫士搀扶着他上朝。《续汉书》记载,建武初年,五官中郎将张纯在朝时,明习故事,大臣们遇到各种不懂的规制礼仪,都得问他,连皇帝都要一日召见他四次。可见,张纯不但资历很深,德高望重,也说明五官中郎将负责的事务是很多的。
五官中郎将地位也仅次于光禄勋,其下才是左右中郎将的郎署。五官中郎将,比二千石,掌宫中宿卫,出入车骑以及参与军事行动等。更关键的是,五官中郎将还负责协助光禄勋核选三署的郎官,这就更需要一个品德高尚之人担当了。比如,东汉就快走进末年之时,担任五官中郎将的黄琬,不但是荆州名门之后,还得到光禄勋陈蕃尊敬和配合。黄琬不畏权贵,所提拔的郎官都是公平选举而入仕,因此常常被权贵中伤。最后,黄琬因为和王允同谋杀董卓,可惜被李榷等人所杀害了。
东汉末年,五官中郎将和各类中郎将都被广泛用于军事了。特别是曹丕,他的五官中郎将是丞相的副手,自然各种权力一把抓了。因为曹操始终并没有称帝,权力都集中于丞相一职,让五官中郎将作为副职,一方面这个职务历来重要,有宿卫和选拔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曹丕掌握军事权力。所以,这可以让曹操把权力,平稳的转交给曹丕,同时也向朝廷上下宣告,曹丕是接班人身份。然后,曹丕依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直到让汉献帝禅让。而五官中郎将这个职务,随着曹丕的继位,也随之废除了。
熟读三国的读者们,或许会对当中的各种文臣武将以及他们的名号如数家珍。诸如:典军中郎将关平、军师中郎将诸葛亮、武卫中郎将许褚、折冲中郎将太史慈……那么,他们名头前面的“中郎将”三字究竟代表何种官职?有何意义?且看下文道来。
要了解这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就要从五官的起源谈起。在《楚语下》中,观射父对昭王曰:“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在《急就篇》中谈到“诸物尽讫,五官出。”颜师古解训中有言“古言五官者,总举众职以配五行,无所不包,事起五鸠、五雉,若今言百官也。”可见五官之名起源于晚周时期五行学说。西汉时期五行观念愈发昌盛,史料中有关“五官”的记载也越来越多,有泛称众百官的含义,也有特称一种显赫官职。
在秦朝至东汉中期,中郎将主要统领禁宫、皇室的护卫。西汉时沿秦置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后来,又设立了专管虎贲、 羽林部队的虎贲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各中郎将品秩都是比二千石,略低于诸将军和校尉。 五官中郎将下依次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即五官郎中,其秩分别为比二千石、比六百石、比四百石、比三百石。其中五官中郎将设一名官员,其余均无定员。
东汉末年、三国至南北朝期间,社会动荡不平,中郎将的工作不再局限于禁卫统领等职位。其名号也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它所代表的职位、秩(与官职并行的身份等级)、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因此,授予时还会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
也即是说,此时的五官中郎将已经作为一个脱离郎中令下的官职。虽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职称,但其工作内容更为广泛,权力也可能更高。至此,五官中郎令的职掌范围大致有:职掌人事安排、主持国家重要礼仪活动、参与礼仪、外交和典章制度等方面重大国事的讨论和决策、充当外交使节(尤以三国吴为典型)。
典型的人物如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几乎成为丞相的副职,位在魏国诸王上。除此以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诸如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亦有部分获得中郎将职称者,为各地方军阀势力的亲信或重要将领,如:董卓势力的吕布、牛辅及董越,刘表势力的黄忠。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唐朝时期,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宋朝之后,各卫的中郎将逐渐成为虚职。